从今年第一季度政策推出之后,以旧换新就一直是行业的关键词,甚至是社会化舆论的热点,尤其是从9月份之后,国补对以旧换新的接力,让行业真切地感受到了政策对市场的调控作用,2024年双十一家电品类的销售规模能够占据榜首,国补是关键所在。
用户焕新需求的涌现速度超出了预期,这从多地补贴资金的消耗状况就可以得到印证。根据商务部公开的数据显示,至11月8日,已经有2025.7万名消费者买了3045.8万台家电产品,预计享受的补贴金额超过了260亿元,带动销售规模达到了1377亿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佛山、余姚等地对国补政策按下了暂停键。
也因此,期待国补政策进一步延续更长的时间,成为了业内的一种呼声,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声音,很多厂商则希望让市场回归市场本身,国补政策会不会延续、需不需要延续?并不是伪课题,而是与每位厂商的切身利益相关。
宏观政策是国补能否延续的重要指引
从9月份开始,货币和财政双宽松政策已经开始陆陆续续的浮出水面,宏观层面各种会议,都在探讨、分析、制定相应的细则和规划,9月份国补政策走向高潮,也是在如此背景下进行。
最近两个月内,类似于“10万亿”这样的词汇一直出现在舆论潮头,这在宏观方向上就已经给国补政策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引,那就是有利于刺激消费、激活市场、促进内循环的举措,都将会被一以贯之地奉行。
事实上,国补政策在过去两个多月内所起到的积极效果非常明显,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收益颇丰,近阶段的市场销售比去年同期都实现了大幅增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厂商呼吁国补政策能够长期执行的原因之一。
另外,结合更早之前的“双碳”战略还可以知晓,高能效、高水效产品的普及速度还需要加快,尽早实现对老旧、高能耗产品的替换,助力社会化节能水平的提升,赋能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而就宏观政策的大方向上来看,国补不仅仅契合了宏观指引,符合各大会议的精神,更有利于国内家电市场在短期之内走出之前的存量化泥淖。正因为如此,很多区域市场也都在纷纷把国补政策从原有的八大类产品延展到更多的家电品类。
所以,尽管目前依然没有明确延续的文件加以说明,但是仔细熟路宏观政策给出的信号,就可以窥见,以旧换新、国补政策存在着进一步延续的可能性;而且,概率还不小。
分化也带来了分歧
需要指出的是,以旧换新国补政策并没有惠及每一家制造工厂、品牌和商家,在这一轮受益颇多的是大型及主流家电企业,大量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因为以旧换新而获得良好发展,相反,由于焕新需求主要集中在大平台和大品牌方面,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比被进一步压缩。
地标卖场、知名的区域性连锁等等在今年的国补政策中也是大放异彩,而绝大部分中小商家尤其是四五级市场的渠道,同样也没有享受到足够的国补政策的红利。
分化由此而形成,在品牌格局方面,之前存量基础大、销售量大的品牌越来越好,而没有太长历史沉淀、太强品牌影响力的中小企业的份额快速萎缩。流通渠道同样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哪怕是一些参与国补的终端流通商,前期垫资是压力重重。
正是由于市场格局的分化,形成了对政策走向的判断分歧,已经在国补中获得丰厚利益的企业都希望政策长期延续下去,而无法获得政策助力的企业则希望市场能够回归到原来的状态,多家中小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向笔者表示了类似的观点。
市场需要政策呵护
作为一种充分市场化的产品,家电行业需求资源的流转根本还是靠市场规模本身的作用,但考虑到更大的宏观战略,以及现如今国内市场的存量化状况,家电市场确实是需要更好、更为贴切的政策呵护。
其实,一些区域已经扩大国补的产品覆盖面。例如,前不久刚刚公示的《上海市落实国家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绿色智能家电家居消费补贴政策实施细则》以及江苏发布的《关于2024年苏新消费•绿色节能家电以旧换新专项活动新增补贴商品品类的通告》等等就已经在原来八大类产品的基础上,将政策惠及面延展至厨房小电、生活电器、个护产品等多十多类产品上。还有在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以空气源热泵为代表的取暖类产品也被纳入了以旧换新的国补范畴之内。
与此同时,政策对市场的扶持、激励也需要一定的延续性。更何况,目前家电市场的基本面还没有出现大转变,家电行业的高质量增长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今年双11期间依然是以价格为主导的竞争方式就可以看出,家电市场的生态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
而之于之前并没有获得国补助力的中小企业而言,或许可以进一步在品牌化和品质化发展方面倾斜更多的资源,家电产品是刚需,存量需求足够的大,市场发展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品牌对产品的赋能效应只会越来越强。刺激型政策不会是充分市场化领域的常态,缓慢或有节奏的退出只是时间问题。企业和政策之间,应当是一种双向奔赴的过程。